ENGLISH | 中文版

24小时销售热线
15522114383
 
德克玛参加第十八届山东农药信息交流会
> 新 产 品
> 颜料色浆
> 颜料色粉
> 粉态染料
> 液态染料
技术中心 > 应用技术 > 详细信息
中国传统颜料使用断层研究★★
摘 要: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证明我国古人自从2000多年之前发明了“重彩”这种绘画技法,到文人画出现之前,一直是画坛的主流。人们常把传统颜料使用的丢失归咎于文人画时期水墨画的大行其道,但是影响画坛传统色彩流失的因素并没有这么单纯。
关键词:传统颜料;文人画;文化大革命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165-01
一、传统颜料①的发展历史
  我国古时用“丹青”指代绘画艺术,其中的“丹”指朱砂,“青”指石青,都是传统中国画颜料的色彩品种,可见色彩在中国画中的比重之大。早在远古蒙昧时期人类就已经利用天然矿物和岩石的粉末来绘画、装饰了,距今6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原始人就用朱砂做彩绘颜料,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朱砂的国家。我国唐以前的绘画以矿物颜料为主,唐以后因植物颜料随染织之发达而逐渐利用于绘画。当时的画家已经学会将两种颜料在同一幅画上混合使用,使画面得到了一种虚实相生、浓淡相见的效果,极大程度的丰富了中国画的色彩。盛唐时期,我国与国际间的往来密切,中西交流使得一些新的颜料流入,比如越南的藤黄、中亚细亚的回青、西藏的大青等。
  中国画传统颜料从兴盛到衰退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中国画中色彩遗失的现象与原因比较复杂。简单一点说,只是元代之后,文人水墨画渐成主流,矿物色退至民间,植物色只是退为居水墨的次位,其实水色系依然广泛应用于宫庭绘画及不断壮大的市民文人画家群之中。
  传统颜料逐渐退出画坛主流的原因有多种说法,有些是可取的,但是仍有一些有待研究。
二、一些广泛流行的说法
(一)思想观念的改变是冲击之一
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了“五行”之说,把青、赤、黄、黑、白五种颜色定为正色,地位最为高贵,其他色彩均为间色,用色相对单一。至宋代理学的兴起,人们对于色彩在观念上有了改变,五行色彩观的日益淡漠和心理结构的转换,禅宗的适意人生哲学与文人审美追求超脱、清静的审美兴趣的一致趋向,使水墨成为主流,传统的石色逐渐退居到民间寺庙道观的宗教绘画。
(二)工艺传承的狭窄性也对色彩的流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古时画家均是个人行为,颜料制作也是父子相承、师徒相传,很多颜料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也就在繁复的变迁中相继失传。专门记载中国画颜料制作的古籍少之又少,《历代名画记》中只提到当时用于绘画的颜色有72种,却没有提及制作方法,然而在一些中药典籍中却不乏对于传统颜料的长篇论述,因为许多人们熟知的颜料,它们本身或者是制作原料又是可以入药的中药材。
三、有些简单化的说法
(一)文人画的出现是传统颜料衰落的始作俑者
  文人画的出现确实给原本样式的中国画带来了很大冲击,但在文人画出现后的一段时间,重彩画并没有很快退出画坛主流,反而得到了发展。五代两宋时期画院制度备受重视,中国画也被分为了十门画科,文人画与重彩画地位相当,平分秋色,重彩画继唐代后期细致典雅的风格,达到了顶峰。
  元代之后文人水墨画兴起,真正成为了画坛的主流,重彩画被当时的逸士高人称作“院体”,备受画家的冷落。就在此时画坛出现“为水墨独尊”的状态,很多人认为传统色彩就此隐退,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在文人画认为传统的大青大绿极为不雅之时,除传统石色之外的另一种传统颜料——水色,却没有被遗弃。植物颜料适合层层渲染,在纸张和绢上使用都能呈现通透灵动的效果,尤其适合写意时使用,与墨碰撞会产生清新雅致的情趣。诸类特点也得到了文人的认可。
  工笔重彩画虽然已经不再是独霸画坛的常青树,却没有就此偃旗息鼓。后来还出现了像赵孟頫这样的大家,到了明代还有仇芙、陈老莲,甚至在清末民国初,还出现了海上画派和岭南画派这样“重色”的画派。文人画的出现并没有彻底阻断传统色彩的使用,只是在艺术价值评判中,退到了一个相对边缘的地位,重彩画的主流已转至民间的寺庙和道观的宗教绘画,成为了所谓“工匠”的作品。
  从另一方面来讲,传统颜料的制作从画家的个人行为提升到了作坊制作的规模,这为传统颜料的保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清朝中期有了专门制售中国画颜料的江苏姜思序堂颜料铺,所生产的颜料分为粉状和膏状两种,制作和选料都十分精细,效果也和传统的颜料不相上下。颜料生产规模化,这是传统颜料制作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二)化学颜料的出现是对传统颜料的重大冲击
  自从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马利牌化学颜料到改革开放初的一段时间,传统颜料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很多人把这一现象的原因归于化学颜料的出现,但事实并非如此。化学颜料并非到当代才出现,我国古代就已开始使用化学颜料了。唐代的艺术水平空前发达,这时不仅染织业的植物颜料用于绘画,而且也将矿物色、植物色与化学颜料一起使用,还研究出了一些混合使用的技巧。古人很好地将化学颜料与传统颜料结合在一起使用,并没有因为化学颜料的出现而放弃传统颜料。反倒是新中国时期马利牌工业颜料的推广,其对传统颜料的冲击似乎更甚,其中原因也并不是单一的,不仅仅是由于其性价比的优势,显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它与特定时期的主导艺术思潮及其社会语境密切相关。
四、传统颜料使用的断层期
  从远古人类在洞穴墙壁上使用矿物颜料,传统颜料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画坛经历了一番起伏,即使在困境中也另辟蹊径,历经多个朝代的洗礼而仍有所留存的传统颜料却无法抵挡现代政治的洪流。
  文革时期的美术因政治宣传的需要,绘画在普及大众、培养美术新人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用方便有容易掌握的新型化学颜料是顺应时代的产物,的确为国画的普及做出了贡献。为了响应《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多快好省”的概念,以及普及绘画艺术,1962年,上海美术颜料厂——上海马利画材有限公司的前身,受轻工部指示,创新可以方便使用的人工化学颜料。自从马利牌化学颜料的出现,这一用就是几十年,致使许多国画人都自然而然认为这就是纯正的中国画颜料。马利牌化学颜料在画坛独领风骚数十年,其他一些传统颜料便无人提及了。直到改革开放,画坛掀起了重彩绘画的浪潮,才激起一些画家重新寻回传统的想法。
文革时提倡大众学习艺术,普及绘画是十分可取的,但是却忽略了文化的生长发展也是需要一种生态的。文革时对于艺术的革命过于彻底,打乱了文化的分层,只注重大众文化的发展,却忽略对了小众的艺术探究。相对于化学颜料来说,传统颜料尤其是石色颜料,不仅造价高制作工艺复杂,使用时需要一定的经验,而且价格也超出化学颜料很多倍,在文革时期温饱问题都没办法保证的情况下,自然不会考虑用这种昂贵的颜料。当时没有政策保护传统颜料,也没有专人进行研究,传统的技艺也就流失了。
  研究中国传统颜料是十分有意义的,在这个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色彩大行其道,一些思想上的禁锢被打开,人们越来越享受色彩在视觉上带来的刺激,我们的眼光又转向了古老的重彩画。但此时日本的重彩水平已近遥遥领先于我国,我们要做的不是捶胸顿足地痛惜传统文化的流失,而是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传统色彩流失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
注释:
①传统颜料:分为石色和水色两类。石色既是由晶体矿石制成,结构为棱形,呈半透明和透明的状态,研磨至极细的微颗粒状态仍可保持晶体闪光的特点,在显微镜下出现闪光的效果,种类有朱砂、朱膘、、雄黄、雌黄、石青、石绿、沙绿、蛤粉、、银等;水色既是就是由天然植物萃取而成的植物颜料,种类有藤黄、花青、胭脂、槐花、生栀子、红狐色等。
②《辍耕录》:有关元朝史事的札记,一名《南村辍耕录》,三十卷。元末明初人陶宗仪著。在《叙画》、《杂剧曲名》、《燕南芝庵先生唱论》、《论诗》、《历代医师》等条中,对书画、戏曲、诗词、医学等方面,都有严密的考证和独到的见解。
参考文献:
[1]赵芳.中国画颜料浅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9.
[2]姜澄清.中国人的色彩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59—160.
[3]刘俊贤.浅谈矿物颜料[J].丹东化工,1995.
 返回上一页

津ICP备20001669号-2